top of page

《念你如昔》導演深入專訪

「人生就像迴圈,轉身離開,只是從比較遠的地方繞回來。」

講者/LA

撰文/91

在開始之前,我問個問題,回想你過去生命中,你有惦記的人嗎?

留下傷疤的、不願多談的、深沉的那種惦記,想著他/她,讓記憶像氣泡一樣的湧上來,來看這篇文章。

《念你如昔》就是在講一個惦記的故事。 而且,是以「自己想要的方式」惦記的故事。

這有什麼不同?我們這樣理解吧,想像跟朋友吵架,吵得不可開交、毫不留情,在彼此心上劃出傷口,吵架之後,我們會去找人傾訴,但這時候我們往往不會說出事情的全貌,尤其在自己不完全站得住腳的時候,我們會建構一些假象、漂漂亮亮的東西,把自己變得更令人同情。這種製造自己以及社會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,使它看來合乎邏輯,其實就是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:合理化(rationalization)。

我們常常背對著真相,為什麼背對真相?因為我們看不到,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編織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給人家聽。然而,這只是自己一廂情願,不想讓別人看到的,其實別人看得比自己還清楚。

在劇中,主角與摯友決裂,長大後,他成為舞台劇導演,將這個故事編成劇本,卻因為自己的心結始終沒有解開,使得排練面臨僵局,最後被迫面對自欺欺人的那一面。

LA導在詮釋劇作家林盈志所編的《念你如昔》時,不論是戲、燈光、音樂或平面上,皆緊扣「建構」這個概念,在建構的想法裡面,我們可以去建造一個防空洞自己躲起來,建造一個鴕鳥窩頭塞進去,也可以建造一個真相,然後去接納這件事情;那站在這件事的邊界上面,腳要往哪邊站,其實,就是自己的選擇了。

聰明解決事情的辦法,是把對方一起納入考量,即便我們都了解這個道理,但身處其中時,事實上是非常難以做到的。LA導也說到,男生之間多少會吵鬧,80%通常是沒事,大吵完立刻和好相約去喝酒打球,那剩下的20%,就是遺憾了。事情累積得久、累積得深,累積得互相非常怨懟的時候,已經變得很複雜了,不是一個結,而是一堆死結的時候…這個結只有誰能解開?只有自己。因為在那一個自己所編織出來的故事裡面,全部都是自己放上去的裝飾品,別人是拿不掉的。

而《念你如昔》就是在講那無法和好的20%的故事,因為少見,所以特殊,所以值得。人生就像迴圈,轉身離開,只是從比較遠的地方繞回來,即使已經事過境遷、遺憾深埋心中,仍值得進來劇場面對自己,為過去的回憶擦去掩飾、卸下那些沉重的裝飾品,然後,輕盈的向未來走去。

《念你如昔》購票連結/


bottom of page